图书介绍
基于价值网络的跨国公司创造性资产获取机制研究【2025|PDF|Epub|mobi|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】

- 魏明亮著 著
- 出版社: 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
- ISBN:9787516148440
- 出版时间:2014
- 标注页数:198页
- 文件大小:29MB
- 文件页数:210页
- 主题词:跨国公司-资产运营-研究-中国
PDF下载
下载说明
基于价值网络的跨国公司创造性资产获取机制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
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。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。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,简称FDM(免费,没有广告,支持多平台)。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。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。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。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。不推荐使用!后期资源热门了。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!
(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,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)
注意: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: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
图书目录
第一章 导论1
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
第二节 研究中的基本概念6
一 价值网络6
二 网络组织10
三 创造性资产14
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15
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5
一 理论研究16
二 案例对比分析16
三 模拟仿真研究16
四 技术路线16
第五节 本书的内容安排与研究框架17
第二章 跨国公司价值网络理论20
第一节 价值网络的运行模式20
第二节 价值网络的运作设计22
一 价值网络设计的核心驱动要素22
二 价值网络设计的主要内容23
三 模块化与价值网络25
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与价值网络的融合26
一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及网络化26
二 从全球价值链到价值网络的内在驱动力29
三 从全球价值链到价值网络的内在关联33
第四节 跨国公司价值网络的构成36
第五节 跨国公司内外部价值网络的融合37
第六节 跨国公司价值网络的特征38
第七节 社会网络理论39
一 嵌入性理论40
二 强弱关系理论42
三 社会资本理论43
四 结构洞理论46
第八节 社会网络与价值网络的内在关系47
第三章 基于价值网络的创造性资产获取49
第一节 竞争优势获取理论49
一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50
二 企业能力理论52
三 企业知识理论54
第二节 创造性资产与隐性知识57
第三节 创造性资产与跨国公司价值网络59
第四节 价值网络与知识管理60
一 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61
二 价值网络对知识转化过程的影响61
第五节 价值网络与跨国公司全球学习能力63
第六节 创造性资产获取途径68
一 研发国际化68
二 跨国并购75
三 全球学习82
第七节 价值网络对创造性资产获取的作用机制88
第四章 跨国公司创造性资产获取的网络嵌入机制90
第一节 跨国公司价值网络的嵌入方式90
一 社会嵌入91
二 网络嵌入92
三 地理嵌入95
第二节 网络嵌入机制对创造性资产获取的作用机理96
一 信任96
二 信息沟通97
三 知识共享97
四 问题解决98
五 战略协同98
第三节 网络嵌入机制对创造性资产获取的影响效应99
一 提升组织学习与创新能力99
二 提高组织决策能力100
三 提升组织盈利能力100
第四节 案例分析:德国大众进入中国市场的当地嵌入过程101
一 地理嵌入101
二 网络嵌入102
三 社会嵌入103
第五章 跨国公司创造性资产获取的网络关系机制105
第一节 强弱关系的界定106
第二节 弱关系与异质性信息获取106
第三节 强关系与隐性知识获取108
第四节 关系建立的资源导向性与强弱关系的转化109
第五节 强弱关系与知识创新110
第六节 强弱关系对创造性资产获取的作用机理111
第七节 案例对比分析112
一 松下电器成功进军中国市场112
二 TCL折戟欧洲市场119
三 案例对比总结124
第六章 跨国公司创造性资产获取的网络位置机制127
第一节 网络中心位置127
第二节 网络结构洞位置129
第三节 网络位置机制对创造性资产获取的作用机理129
一 网络中心位置对创造性资产获取的作用机理130
二 网络结构洞位置对创造性资产获取的作用机理130
第四节 案例分析:香港利丰运用网络位置机制实现企业高成长131
第七章 SD模拟仿真检验139
第一节 系统动力学简要说明139
一 系统动力学应用范围及特点139
二 系统动力学中的基本概念与使用规则140
第二节 隐性知识获取基本模型145
一 隐性知识获取基本系统反馈回路145
二 隐性知识获取基本模型的SD流图147
三 隐性知识获取基本模型的仿真结果149
第三节 价值网络中隐性知识获取的SD仿真检验151
一 网络获取机制的SD变量选取151
二 变量度量152
三 因果关系回路153
四 模型变量指标体系157
五 系统流图设计158
六 模型预设条件160
七 模型公式化160
八 模型参数分析161
九 模型敏感性分析162
十 模型仿真结果分析163
第四节 仿真检验小结174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176
第一节 结论及策略建议176
一 结论176
二 策略建议178
第二节 本书研究的不足之处180
第三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81
参考文献183
后记197
热门推荐
- 3456843.html
- 776815.html
- 841356.html
- 286972.html
- 3217657.html
- 3131572.html
- 1922750.html
- 3795466.html
- 1618729.html
- 2729873.html
- http://www.ickdjs.cc/book_3480206.html
- http://www.ickdjs.cc/book_2965443.html
- http://www.ickdjs.cc/book_809197.html
- http://www.ickdjs.cc/book_760974.html
- http://www.ickdjs.cc/book_3458774.html
- http://www.ickdjs.cc/book_3084264.html
- http://www.ickdjs.cc/book_2962804.html
- http://www.ickdjs.cc/book_168219.html
- http://www.ickdjs.cc/book_1892111.html
- http://www.ickdjs.cc/book_111125.html